我的故乡汉中(三等奖)
□南郑区大河坎中学高一(4)班:李耀明
□指导老师:王路遥
搁浅在故乡的月亮,走了再远的路,也难忘身后的故乡。
——题记
浩浩中华兮,中有秦地,钟灵神秀,龙腾皓宇,凤舞高岗,文笔肇起,汉水之湄兮,薪火相继,绵延今世,其势浩荡。我的故乡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汉中有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汉中被称为熊猫故里;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
古代汉中是诗的国度、文的沃土,诗文体裁广泛,内容绚丽,从上古至晚清,历久不衰。汉水流域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摇篮,《诗经》《楚辞》皆与汉水密不可分,《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均有歌咏汉中的篇章。在屈原笔下,汉水源头的嶓冢山,与“昆仑”“西极”一起,成为令人向往之地。汉中具有丰厚的艺术土壤和浓烈的艺术气氛。在这片沟壑纵横、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书法、绘画、戏曲、摄影、民间文艺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就是根据发生在汉中的历史故事改编。汉魏时期,以“石门十三品”和《郙阁颂》等为代表的摩崖石刻,更是孕育了汉中的书画传统和书画人。而在民间艺术上,汉调桄桄、镇巴民歌、城固刺绣和洋县皮影皆为一绝。其中,汉调桄桄,习称桄桄,后改名为“汉调桄桄”。该剧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它吸收当地口语,经艺人创造,并博采川、楚等剧种的精华,不仅唱腔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独具风格,为全国独有的剧种。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功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汉中——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中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公元前312年秦惠王首置汉中郡以来,自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史称“天汉”的古老土地数度辉煌,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秦末楚汉相争,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举雄才、出奇兵,建立业,其王朝以“汉”冠名,继而有了汉人、汉民族、汉语、汉文化之称。
汉中,早在古史上便与世界有了不可磨灭的关联。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曾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开拓者是汉中城固人张骞,丝绸之路也被誉为张骞之路。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不少有识之士追寻张骞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体验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挖掘和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努力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献计献策,这为处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陕西和处在张骞故里的汉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汉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先代风骨诚可忆,今者才略犹胜昔。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一帧珍贵的水墨情画,永远是心灵依靠的温馨港湾,走过千山万水,跨过似水流年,游子的乡音无论落在何处,那一缕心头萦绕的乡思从未有半分消减。走再远的路,看了再美的风景,故乡,依伯是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