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水不竭,养文化之根(一等奖)
□镇巴县城关小学六(3)班:董雨嘉
□指导教师:唐 玄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镇巴美景。”在我卧室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彩纸剪就、钢笔书写的“对联”。这两句话来自林则徐老先生的诗,借用这两句诗,我把家乡山水饰于门楣。
从我家楼顶举目远眺,能看到“民歌之乡,山水镇巴”八个霓虹大字,镶嵌于城边山脊。这是我家乡的名字:汉中市镇巴县;这也是我家乡的特色:绿水青山、山清水秀。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化之根;水,也是我家乡引以为傲的“地域名片”。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活离不开水。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一天的饮水量必须有1000mL~2000mL,若不足,轻则皮肤干燥、便秘,重则诱发疾病、脏器衰竭。当我们口渴时,会觉得口干舌燥、头昏脑胀,若这时来一杯凉白开,即刻神清气爽,立马来了精神,不禁感慨,水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琼浆玉液。每一位学生都有上课想喝水憋一节课的经历,当时所想所感写成一篇惊艳中外的议论文也不在话下。
一个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我家门前有条河,名叫泾洋河,从镇巴县城穿城而过,整个县城顺水而建,一河两岸、风景无限,因为有了这条河,整个县城变得灵动而清新。水,为镇巴美景增色添彩;水,也是镇巴最宝贵的财富。听爸爸说,由于中国南方雨水充沛,北方淡水稀少,因此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来均衡全国各个地区的水资源量。而镇巴,就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因为,镇巴的水质非常好,常年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是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水也有自己的特殊含义。水可包容万物,无孔不入,就像母爱一般无微不至,因此有“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水流似无穷无尽,因此也被认为是资源、财富、前途的象征。还有人说,水是无情的,它在固定的河道上按照同一方向缓缓地流,从不回头。水孕育了生命,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摧毁生命。洪水无情,从古到今,很多人因暴雨洪灾失去生命。
如何治理水,让水为我们所用,古有大禹治水,今有河道沟渠。我们泾洋河建有好几道翻板闸,平时蓄水为湖,是县城一景;遇到雨天,开闸放水,湍急的水流把青苔、枯枝等杂物冲刷得干干净净,仿佛冲走了一切烦忧。县城边的黑虎梁、柳林沟、罗家河,都修建了排洪沟,平常绿水静流,是人们的游玩之处,汛期则是排山洪的“安全通道”。听说现在有一种制度叫“河长制”,县城的泾洋河、我们老家镇巴东区的楮河、以及其他镇村的河流,都有一个“长官”,专门管理河道的安全、生态保护等等。我相信,在这样的管理下,水会越来越“温柔”,越来越“听话”,只是滋养人,不会伤害人。
水,是文化之根。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水,一直频繁地出现于唐诗宋词之中。像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苏轼的“谁道人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等等,不一而足。“水”常与“月”、“花”等字联系在一起,来达到一种意境美。水是透明的,但和月亮或花朵放在一起却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月亮的银光铺在水面上,几片花瓣无声地漂着,此情此景,谁见了不会瞬间情感爆发,萌发写诗的冲动呢?当然,专门写水的也有,如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这些诗句中,水就以江、河的形态成为了主角。由此可见,水对中国上下五千年诗歌作品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汉中,有“汉人老家”美誉,被称为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江,犹如汉文化的母亲河,是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一条汉江点缀于城市之中,如泽如缎,滋养着汉中人民。去年年底,汉江发现了千年形成的古河床,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据科学家测算,地球上有71%都是水,但可以饮用的淡水仅占其中不到3%。所以水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让我们集合每个人的力量,保护身边每条河、爱护每条溪流、珍惜每一滴水,在时间的长河里,以汉水不竭,养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