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小流而成江河(三等奖)
□南郑区大河坎中学高一(3)班:肖丽红
□指导老师:伍 萌
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试问,滴滴之水,何以载舟?星星之浪,何以覆舟?江河之水,若非小留之积,何以汇江成海?水流至今早已成了生命的延续,而这生命的延续在于节约积累下滴水与星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中自古便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欲攻取汉中之地,曹操亦有此意,故汉中之战正式打响,终以刘备得汉中告终。常不解区区汉中地,不过是与蜀地相接,何以兵战起?暮然,方知,汉中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发达,得汉中,可用其地肥水利,为师补给。这样一个“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汉中,如何能不让诸侯相争?
自古“民以食为天”,而食,则赖以田,田赖以水。汉中虽云,土肥水足,沃野天府,但秦岭南麓盆地北沿一线,因地高长缺水,粮多有旱之虑。于是据《汉中府志》所述,汉中之地便多了有名的汉中三堰。
一堰,清嘉庆《汉中府志》载:“在褒城北三里,一名铁柱堰,相传以柏木为桩,在鸡头关下”。二堰,嘉庆《汉中府志》载:“乃山河堰之正身也,旧堤三百六十步,其下植柳筑次,名曰柳边堰。山水冲激,旋筑旋隳。”三堰,雍正《陕西通志》载:“山河堰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植以长桩。”斗转星移千年过,三堰水润鱼米乡。此三堰在历史的推波助澜下,便成就了鱼米汉中地,造福汉中人。
杳杳巫山云,悠悠汉江水。当清晨第一缕朝阳落在平静的汉江河上,却惊起了河中的千年历史,让其随着圈圈涟漪荡漾开来,我在澄澈的水底看到了严知府周视汉中的有感之作:“况复近岁来,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但剩老青冈。”清澈的河水里,流淌着的是凝重的历史,满满的尽是古与今的碰撞,我仿佛以这汉江水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历史的心灵对话,不忍沉醉,难以自拔……
如今,我们依旧依靠着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建造了“天府之国”的汉中……
瞧,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河——汉江河。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又只是轻轻地一瞥,河面下的游鱼和细石竟可以看到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鱼儿的鳞片闪闪发亮,而石子的纹理精致而秀气。河面有若流动的玻璃,毫无瑕疵,干净而透澈,让人的心情也如此清澈。
看,在汉江水的滋润下,水墨江南般的天汉湿地公园,仿佛从画里走来。云淡风轻白鹭横飞的汉江之畔,走在这里,仿佛走进了十里画廊……金秋九月,有着汉中“城市会客厅”美誉的汉中天汉湿地公园芦苇花开,水鸟翻飞,迎来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游览。白的芦苇花、黄的美人蕉、红色云雾般的粉黛乱子草……穿插布局,高低错落,水鸟翻飞,流淌着不可言状的神韵。真可谓是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啊!
美丽的汉水,正是它们养育了我们两岸人民。可当下,我们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越来越司空见惯,那是澄澈的生命之源啊!我们怎么可以如此浪费?
身为汉中人,我们理应传承我们汉家优秀传统文化——节俭。让我们从生活中节约下每一滴带着故事的净水,让它汇集在从三国时代留来的历史长河里,为这有着浓重历史韵味的汗水添上一抹光彩。悠悠汉江水,切切汉乡情,让我们接生活的小流汇汉水之波涛;让我们积滴水与星浪,让汉水永流传;让我们携手共建节约理念,让悠悠汉江水永远清澈,波涛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