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汉江万里,共赴海晏河清(三等奖)
□勉县武侯中学高一(5)班:雷朋骅
□指导教师:惠 慧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李白曾于千年前的汉中倾吐这座城市的峥嵘烟霞。如今,你我以胸中日月续写这千年古城的锦绣华章。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汉中水系网络的骨架。汉中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汉中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江的水孕育着汉中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汉中区域内有大小河流567条,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也在其中。仅汉江水系流域面积就达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湖、库水域面积多达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在整个西北地区是少有的。
水,生命之源泉、城市之血脉。“水”与“绿”相依托,是汉中的特点,汉中的优势,汉中的民生经济,从来都是因水而盛,与水共荣。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中,对水文化的研究开发不足,水源经济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大,水文化的优势和潜力还有待挖掘。汉中发展水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水”应成为汉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汉中的水大有文章可做。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挖掘、整理、创新汉中水文化,加强水文化建设,引发人们的文化共鸣。
汉中留存了较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这是汉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以兴元湖、莲花池等为代表的城市湖泊,以汉江为代表的城市水系,以山河堰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今天仍是汉中防洪,灌溉和水环境的主要设施,也是展示汉中水文化的关键部位。另外,老汉中城内还有鸭儿塘、太白泉等池塘,过去这些池塘底下都有泉源,终年碧水似镜。 “汉水女神”、开渠修堰、汉江嘉陵江航运等汉中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人文特色,彰显地域特征,延续汉中文化精神。
要创造条件恢复受到破坏的城市水系和水利历史文化古迹,使水文化遗产服务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如治理莲花池,恢复鸭儿塘、太白泉等池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掀开部分汉中护城河的盖板,重现昔日护城河风采。
二、注册“秦巴生态水城”品牌,借水营销城市。
为了塑造“秦巴生态水城”的碧水宜居城市形象,需要对汉中干、支流水系河道综合治理,需要增加城市水面:一是通过建设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增加城市河湖水面。二是结合河道治理,在城区及城近郊区,利用现有的坑塘、地势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治理,植树造林、扩大水域。三是结合污水处理厂规划布局,以再生水为新增水面的主要水源。另外,随着汉江水源地涵养效果的逐渐彰显,汉江水量势必出现可观增加,如果能借扩大“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水源的理由,争取“引嘉(嘉陵江)入汉”工程,就再好不过。
三、做足汉中江河的“水文章”,提升“绿水城市”的文化品位。
汉江桥闸工程蓄水后在城区汉江河段形成了面积3.03平方公里的水面,要对这一水面进行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开发有关水的项目,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需要。投放多艘游览帆船,帆船的造型也属于水面景观。以中小型游览、娱乐船为游憩工具,长年开展水上演艺、饮茶、听琴、钓鱼等休闲活动,在节日期间开展较大规模的龙舟比赛、民俗表演、冬泳等活动,让汉江四季都有特色活动。在建设滨江景观带的基础上,重点建造汉江水文化历史长廊,进一步挖掘汉江的文化内涵。另外,码头文化作为江河文化的一种,表明这座城市人与江河的和谐关系。建议恢复重建汉江码头,营造水面景观,码头的建设也是为今后游艇的停靠做好准备。
汉中境内的河流,流经县城的中下游大部属平川风景河,上游多为优美的山地风景河。建议在自然风景河道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气息,经过某些人工改造,可形成优美的河川风光带,因境命名,按题作水文章,实现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涝、环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汉江等河流流经城市的平川段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长期治理下去,就自然形成一条景观带。
要充分利用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注度,提升水的质量。汉中人日常生活离不开茶水,接人待物离不开酒水,要把水资源作为商品来包装,生产以水为主原料的产品,如啤酒、矿泉水、瓶装茶水、蜜橘汁、梨汁等,并创出品牌,让水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