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职责——环保(网络最高人气奖)
□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八(4)班:陈相夷
□指导教师:刘莉
在遥远的从前,蓝天上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茂密的丛林中,带着露珠的花草郁郁葱葱;待到山花烂漫时,无数动物昆虫便会闻着香气寻来,在山野丛林间自由的奔跑、嬉戏、生活。
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愈发糟糕——地球母亲引以为傲的绿衣,被我们“撕扯”得千疮百孔,风一吹地球母亲就冷的瑟瑟发抖;原本水嫩光滑的肌肤布满了黑斑;原本湛蓝的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好似孩童被遮住了双眼;陪伴母亲的小动物们也相继倒下,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而这一切的一切,有多少都是由母亲的孩子——人类,自诩为高等生物的人类造成的啊!
先拿人类对植被的影响的事例来说吧。
众所周知,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同时对周围生物的影响也最大。森林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的17亿公顷森林,只剩下0.1亿公顷。
还有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到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公顷。
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再往小了说说我们的国宝朱鹮。
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甚至可以说朱鹮那个时候就已经濒临灭绝了。
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了两个朱鹮的营巢地,其中共有七只朱鹮,这亦可能是中国最后幸存的朱鹮……
当时朱鹮之所以濒临灭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由人类的某些行为导致的生态恶化。适合朱鹮生存的高大乔木遭到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还有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得朱鹮的数量急剧锐减以至于濒临灭绝,十几年间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不过好在它们后来终于出现在了我的家乡——洋县,并选择了在这里繁衍后代。这又是为什么呢?明明已经生存不下去,濒临灭绝的朱鹮为什么又会出现在洋县这个小山村呢?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洋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洋县特有的朱鹮食物互补条件,也给朱鹮留下了难得的最后一片乐园。
当然,这也和洋县人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洋县人民很注重环保,环保意识很强,提倡绿色出行,节能环保排第一。走在大街上,道路都被清洁工人们扫的干干净净的,道路两旁栽了一排排绿化树,虽说是个小县城,但在面貌上也不输大城市。
听了这么多,人类也该醒悟了吧。
有古语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就快超过限度了,美梦也快到头了,我们是时候履行自己环保的职责了。
环保不单单是政府应做的工作,更是我们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幼应尽的职责。
不需要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垃圾,少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少砍一棵树,出行少开一次车,工厂少排放一些污水……这些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的行为,只要全世界75亿多人共同努力,那么我们的未来将会变的多么美好!
我们都不希望看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履行职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还给地球一个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