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我该怎么保护你(网络最高人气奖)
□城固一中高二(15)班:袁靖茹
□指导老师:闫康
我站在村口的桥头,雨细细纷纷,故乡几里草木深。城郊的悠扬牧笛声,落在这座荒凉的野村。最后,我还选择离开,只剩那一抹孤独的背影站在老树下,尽管我明白此后将一个人生活。
当我来到城市,那些不舍的忧伤似乎烟消云散。这里的高楼大厦,这里的人声鼎沸,这里的欢乐多样,都在向我宣示着自己的美好,我也的确被吸引了。只是隐约记得村里中午的静谧,狗吠以及蝉声都显得格外冷清,我喜欢赖在外婆身上睡午觉,那样很有安全感,也很暖和。
后来我发现了一处城郊田野,也许是内心不平静,朋友的疏远,亲人的忙碌,还有学业的加重,总是喜欢一个人去那里踏青。我爱田野的蛙鸣,微风轻拂油菜花,唰唰的声响,仿佛是相处多年的知心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有一天,当我来到这里,发现那一大片庄稼早已被收割得参差不齐,上边停了三辆大型挖掘机。我很诧异很愤怒但更多的是心慌,我怕我从此失去在这城市中唯一的倾听者。我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头戴草帽的老人,急忙赶到他身前询问情况,得知因为要开发建设,政府强制占用土地,这一带很快就要大变样了。我又问,为什么让他们占这里,老人明显不耐烦,说:有经济补偿,给他们的补偿也不算低。我突然明白了,低声谢过老人,双目无神地看了一眼挖掘机,最后沿着小路走到公交站。只是感觉这一段路好长,好长。
在公交车上,我看着窗外人们来来往往,有喜笑颜开的,有失落不语的,有生气不悦的,有伤心欲绝的,那么那片不久将面目全非的田野,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地害怕和伤心呢?
回到家,这天,妈妈出奇的回来得早,问我怎么不及时回家,我坦白告诉了她这一切。谁知妈妈却不以为然。她说:“这有什么,以后不要到处乱逛,现在快去写作业。”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热闹。”这也许就是别人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感同身受他人的最好解释。书桌前还放着以前外婆亲手织给我的布笔袋,突然鼻子一酸,好想外婆的院子,好想村里的小狗,好想之前跟我玩的朋友。没想到外婆很快就要来我家住,因为村子要拆迁。本来外婆要跟我一起来城里,可外婆舍不得离开庄稼,外婆说庄稼就是人的命根子,离开了就活不下去了,现在放弃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过来照顾我,都是出于被迫。一同来的还有小时候陪我玩的小狗的孩子,因为一起度过童年的那只小狗不幸被车撞死了。谁知不出五天,妈妈就擅作主张把小狗送人了。发现小狗不见了,我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发脾气,我怕卖狗肉的伤害小狗,追问她送哪了,妈妈拒绝回答,只说她不喜欢狗,还说养狗影响学习,说再吵就让我去街上吹风。我心情全无,死气沉沉地躺在床上,后来还是睡着了。
年龄在增长,学业在继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是一个全局性的现象。只要是人,就要生活;只要生活,就一定会向大自然伸出双手。人其实什么都没有,离开大自然,人类昂贵的生命,一天也无法支持。消耗大自然,污染大自然,或许是生活的一个基本性质。只是,人们在这么做的时候,为什么就不想一想,过度的开发会不会造成资源的短缺?那些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地方怎么适应?小狗送人了,从小狗的角度它会怎么看?再往大了说,大片森林的消失,对气候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影响?空气、土壤、河流,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根本利益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怎样才能得到治理?
在一篇文章里,张晓风这样写道:“每一张纸都是一截树木,为我们粉身碎骨以后的遗容我们里当感恩怀德。”现代文学中卓有建树的周作人也曾说:“人类最大的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这也恰恰反映出人类的自私与狂妄。我想,人类能够历代繁衍,也正因为有大自然的馈赠和滋养,可是我们却不断地索取,没有限度。饮水思源,用纸忆木,人类应该做的,其实应该是深深刻的反省,正确认识自然,敬畏自然,而不是相反。
生态文明建设,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请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放弃过度的开发,让我们一起携手维护每一处环境,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此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与国家一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