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发展之桨,撑生态文明之舟(三等奖)
□汉中市龙岗学校八(1)班:李忻芸
□指导老师:蔡蕾
从清风明月到水寒江静,从石上泉声到林间松韵,从耀阳鎏金到斜阳晚落,从风起云涌到烟雨潇潇。自然界,真是无奇不有。人类隶属自然,生于自然,死后也皈依于自然。但比起自然界的广博浩渺,人类只不过是天地一蜉蝣,沧海一微粟。人与自然之间要保持一种永恒、理想的状态,就必须纵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需以和谐发展为前提,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绘出绿水青山之蓝图。
实现和谐发展,需怀揣敬畏之心,顺应自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心中征服自然的欲望正悄然萌生,开始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大幅度利用和索取,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砍伐,偷猎,乱采滥挖,工业化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已使大自然满目疮夷,他们妄图挑战自然的权威。君可见,自在欢游的长江白鲟已杳无音讯,北极熊在极寒的长夜中恸哭与哀鸣,大海的蓝色歌谣已哑然无声,被砍伐的树木上深刻着人类的无知和愚蠢。
思想家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文学家说:“自然界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进犯,都会遭到反噬,最终得不偿失。君不见,一场森林大火让多少英勇的消防队员丧命,又让多少以草木为家的野生动物无处可栖;君不见,东非蝗虫泛滥成灾,给人类带来的人身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君不见,品尝野味的贪婪者为了一己私欲,导致病毒肆虐疫情遍布,春天已至却恍如寒冬……我们须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只有顺从自然,敬畏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最终得到大自然的呵护。
实现和谐发展,需坚守平衡观,持万物共生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共生互融的,物物相衡共生方可持衡。还记得那张简单却意义深远的漫画,人与熊共处同一杠杆,人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无疑是间接葬送自己的生命。人类只顾得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殊不知在他们身后即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大自然的报复可没人类想象的那样单纯。自然界万事万物双方对立,若其中一方失衡,则双方俱亡。枪响之后,从来没有赢家。人类只有采取平衡观面对自然,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心中长存有一把标尺,居安思危,兼顾短期和长远利益,有度地开采自然资源,揣度后果,权衡利弊,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救赎,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实现和谐发展,需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让往昔的蓝色星球逐渐恢复。干涸的沙漠重现绿洲,濒临灭绝的物种不断繁衍,贫瘠荒凉的土地再度肥沃,污浊的河水变得清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及之处皆是绿意盎然,天空不再灰暗,土地不再荒芜,身处偌大天地间,感受“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之禅意绵绵,赞叹“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之轻快惬意,品味“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之闲适舒然……
因果有循,在共生中存敬畏;身处杠杆,在敬畏中求平衡;携手自然,在平衡中共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肩负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积极践行和推广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从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杜绝野味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让淳朴生命观早日回归,让和谐发展之路传承绵延,让我们心怀理想,勇于实干,共筑生态文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