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三等奖)
□镇巴中学高二(1)班:马秀英
□指导老师:李相恩
世间,恒能引动我的,唯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
——题记
新春伊始,不见百里屠苏,未闻鞭炮齐鸣,但见万象凋零。东非的蝗灾蔓延到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的大火一烧五个月;菲律宾的塔尔火山再次爆发;加拿大遭遇巨大暴风雪;中美先后爆发各种病毒……灾难来势汹汹,死神露出狰狞面目。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千万过客之一,然而却每每自认万物灵长,可以人定胜天,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冷漠地对生态点起一把把火,殊不知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这一把把火最终烧向了自己。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人们息息相关,一部受欢迎的科幻电影如是说。人类只忠于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向大自然疯狂索取。由农业文明步及工业文明,人类开发地球的能力成千倍增加,于是胃口也就越大,变本加厉地向大然索取。终于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可人类的愿望显然还不止于此,又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大空。
寒武纪,侏罗纪,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世界从地球上消失。今人为恐龙为何灭绝争论不休,却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大的仇敌。红色是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动物被杀害流下的血液。明明可以和谐美好的一起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村,可是偏偏有一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肆捕杀动物挖掘植物,导致地球上若干动植物灭绝,它们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同时人类也少了许多朋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么地球上将会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骄阳似火,四季颠倒,极昼极夜,冰雪覆盖,那么人类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生活多久呢?永远不要高兴我们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对于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宇宙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个中心。人类想要继续安慰地生活在地球上,必然要善待自然,善待地球。自然于人而言,是益友,亦是良师。我们由自然而生,在偌大的宇宙中,人类也只是渺小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生命而已。人类不能奢求阻止所有的天灾人祸,但是,为今之计,人类能做的是带着忏悔之心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保护包容万物,孕育生命的自然,救治我们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却仍在为人类提高赖以生存的力量的地球母亲。
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自然提供给我们美丽的森林被我们亲手毁灭,一颗颗绿意盎然的树随之倒下,无数动植物濒临灭绝,活生生将打卡圣地变成了天然垃圾场,它的喉咙被塑料袋卡的哽咽生疼。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利用自然资源做实验。的确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可是自然却被伤害的体无完肤。有人说:“人类创造科学,发展科学,最终毁于科学。” 那么,趁现在大祸还未酿成,人类就要及时止损。既然人类要发展科学,那为什么不能运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
人,两笔,一撇是收敛,一捺是挥霍。人类是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物种,是万物之灵之首,就应负万物之首之责。打点好人与万物的关系,拿出实际行动敬畏自然。法布尔耗尽毕生心血,一心一意研究昆虫;世界环保教父莫里斯•斯特朗呕心沥血从事环保工作。人类就要发挥最高的智慧,保卫自然。给我们的子子孙孙留下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今天我们利用的是借的子孙的土地,明天我们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给他们,为他们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生存天地。
大文豪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是科学家的宝库,是艺术家的缪斯。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时,我们必然也要以深沉的心爱着自然。今天的灾难是最好的教材,它警告我们只发展科技不保护环境的后果,告诫我们在向前迈进的同时不要忘记守护脚下的那片土地。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自然已经敲响警钟,就是在劝我们善良,我们不能自毁前程。人类理应投桃报李,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提高意识,付出行动,善小而为之,坚信集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定能换回那片蓝天,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本为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愿望,是口号,是行动。吾辈之少年,应举起旗帜,存敬畏之心,当保护环境,走科学发展路,科学严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