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万物共此生(三等奖)
□陕西省汉中中学高一(16)班:王欣怡
□指导老师:王琳
我做了个梦,梦中的我变成了只蝴蝶,一只有着美丽的、蓝色的、镂空翅膀的蝴蝶。我轻轻振翅,向着光处飞去。
我盘旋于溪上,溪水清澈且柔软,淙淙之声彰显着初春的活力,为新一天的的到来而歌颂。少女的嬉笑声传来,原是几位正值碧玉年华的浣纱女,从修竹深处缓缓而来。不远处的田垄上,男人们在辛勤劳作,他们的眼中仍闪烁着光明与希望。日落西山,炊烟袅袅,牛羊归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相互适应,最终,达成了一种和谐美。也许他们终其一生困于这小小山村里,但这于村民来说,却是自然的恩赐。
我扑着翅膀向着远方飞去。梦中,千里之行不过跬步之间。
我飞至一片山林,这座山似是被水洗过一般,绿的晃了眼;又如置于泉眼的绿翡,清透无比。阳光穿过树梢,为山林镀了层金边,叶面下隐隐有液体流动。
“噹——”悠长的钟声鸣起,余音一圈圈晕开,惊了鸟兽。山顶上建着座古观,门前栽种的老树见证它曾经岁月。大殿中端坐着位老者,神情肃穆,眼角却是柔和的。耳边传来讲经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法自然,而万物不伤……”,朗朗之声,经久不绝。
我扑着翅膀飞出古观,只见青石板上立着位长髯白发的老者,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他笑眯眯的看向我,问:“你懂了什么?”
我懂什么?我该懂什么?
老者笑而不语,转身离开。刹那间,耳边隐隐传来一句“制天命而用之”,可我并未在意,继续飞往下一个地方。
这次是波涛汹涌的河畔,大雨滂沱,河浪不断叫嚣着,百姓哀号不断,令人心焦。只见一人伫立河畔,紧蹙眉头,喃喃自语:“雨这么下,彼时定是洪水泛滥,这可如何是好?几天后,他下达了道命令。在此之后,江边的百姓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修筑堰堤。随着工程的进行,那人的神色渐渐放松下来,脸上的笑容也开始频繁出现。待到堰堤落成时,他的眼中泛着柔和的光,满怀感慨的吩咐道:“不如,就叫它‘山河堰’吧。”
此时,那老者再次前来,依旧是那张慈善面孔。开口询问:“‘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你,可懂了?”
我懂了吗?我怎能不懂,面对这锦绣山河,真山真水,我又怎能不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千百年来,自然无私的供给人们所需的一切,而人类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去改造自然,自然近乎宠溺的允许了。
梦醒,我不再是那只蝴蝶,我依旧是我,却已是灵台空明。
“天地与我并进,而万物与我唯一”,“ 道法自然,而万物不伤”“制天命而用之”……不可“竭泽而渔”,“斧斤以时入山林”,宋朝时还设立了“街道司”,专门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我们的祖先世代守护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这道生态脊梁,而如今我们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对古人箴言的最好诠释。
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行动已然开展。虽然,我们曾经因迷失于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自己的生态家园,但如今我们正在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重整河山的信心,破除积年整而未治、禁而未绝的顽疾,打响生态保卫战。类似于“秦岭别墅”的事件已然销声匿迹;汉江两岸,杂花生树,莺啼鹿鸣;远处高山林木耸立,静谧舒心......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美丽景色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大小城市的环境也都有所提升,蓝天白云不再是句空话,这足以见得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注重。
而这些行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我们再次与养育我们的自然建立联系,让我们找回多年前所抛弃的东西,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像之前的千百年一样紧密而和谐。目标宏大,但非不现实,这承载着我们对自然、对世界最真挚的爱,我们又怎么会不成功呢?但这不是结束,这更是我们新征程的开始。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需要每一位地球人的深情守护,生态文明的长远财富需要每一位生态人的倾力打造。
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自然将我视作其子,因而我与万物共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