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城市建设的最前沿(三等奖)
□勉县武侯中学高二(2)班:朱佳欣
□指导老师:耿晶
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犹如一把不灭的火炬,从遥远的石器时代传递到今日,依旧燃的耀眼。以大河文明为源头展开全人类文明的变迁,从原始社会到科技发展,从茹毛饮血到火器时代的到来,从第一次文字的出现到如今互联网5G时代,从枪林弹雨到安居乐业,文明在原始中找到生存方式,在战争中追求和平与自由,在这片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与天地自然相处了数万年。
我生长在长江边,感受着长江流域的文明。一江汉水养育我成人,长江文化伴随我长大。我从父母口中听闻这座城的历史与变迁,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中了解领悟这片土地。两汉三国,汉水之邦,我日复一日的注视着汉中城的变化,感受她穿越各个时空传递来的文明,我深知她的魅力。
汉中人饮汉江水长大,却在日复一日里忘记了保护。作为鱼米之乡,早年的汉江水清澈而又壮观,而如今却大失当年的风采。人类的活动,工厂的排放,昔日江水中的鱼群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垃圾。许许多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直接导致了汉江的污染。放眼观之,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仍有不足之处。街道上行人趁没人注意随手扔掉手上的垃圾后“得逞”的偷笑声;树林里深夜嗡嗡作响的电锯和树木倒地的闷声;野生动物保护基地里被消音器压制住的子弹出鞘声,这些声音比比皆是,却又在所谓反思之后重新响起。我们需要的是对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真正唤醒,是从根本上解决对自然的伤害。当汉江水褪去污浊,当城市的街道一尘不染,当鸟儿在树上婉转啼叫,当野生动物在隐藏镜头下肆意奔跑,我们的生态文明也就真正走向和平安宁了。
站在历史的长桥上向下望,脚下的汉江水,封存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汉中的历史文明藏匿在大大小小的街道里,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我脚下踩过了古阳平关城墙,走过陡峭的石门栈道,我登上充满历史遗迹的定军山,来到充斥着诸葛文华的武侯墓,我站在古汉台上走货历史人物走过的路,试图体会他的所思所想,共情当时的战场。汉中的历史文明悠长而又沉重,是历史留给汉中人的馈赠。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瑰宝却在人们心中逐渐被隐去,历史与现代似乎水火不容。面对这些文明,我们应该加大对它的重视程度,这些记忆不应该被遗忘,而是应该在发展中不断被了解领悟,感受汉文化的力量。在一次次的回顾与行走中,我们与几千年前的人物对话,在相同的地点,踏过他们留下的脚印,触碰到同一块护城墙,就好像两个时空的交汇。当我们走过汉中大大小小的县城,总能发现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汉调桄桄独具汉中特色的唱腔感染着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中人;热情欢快的镇巴民歌在当地人心中唱响了一辈子;美轮美奂的城固架花刺绣走出汉中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汉中人的风情充分体现,是让汉中的人文特色传入全国,传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我们汉中人更不应该忘了对这些民间遗产的保护。
汉中文明的发展,当以生态,历史,文化三点共同发展。面对全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日,文明应当放眼未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汉中,与此同时传承历史,不要让汉中土地文化被愈来愈快的脚步冲散。作为汉中人,文明建设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的大工程。
世界文明从开始到今日已有几千年光景,如今科技发展的势头如狼似虎,城市文明的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类所建立的物质与精神,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恩惠。假如没有文明,那世界将会变得黯淡无光。汉中的发展是长远的进程,是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创造的。传承历史,展观未来,永远向前大步走,我们的城市将会越来越美好。
也许在下一个古旱莲开放的三月,汉中将带着长江流域文明,走向全国发展的前沿,到那时,在旱莲花的开放下,我期待着更多人了解汉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