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窥心(二等奖)
□陕西省汉中中学高二(15)班:王宇辰
□指导老师:杜琳科
达翰,一名在外省读书的大学生,热爱摄影。被藤黄的阳光粉刷的高楼,于拥挤人潮中逆行的孩童,不畏深夜黑暗而将它点亮的灯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瞥见其中之美,都会拿起他那宝贵的相机记录下来。
一天,他上完自习,准备回寝,却被一轮月华深深吸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呢喃着,心想中秋回乡与家人团聚,继而将刚拍完照的相机放进包中。
坐上回家的高铁,侧看窗外树移云去,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他在汉山上俯视整座城市,于玻璃栈道遥望天边云彩;
那时,他为母亲拍下略显拙劣的照片,却笑道那是她自己“不够上镜”;
那时,他立下山盟海誓,说要为母校争光,为汉中添彩……
“呵。”达翰冷笑了声,因为他自从上大学后,基本没怎么回过家,不是被大城市的新鲜事物迷住,就是觉得回来没什么新奇玩意。这次回家,多半是因为外面的风景司空见惯了,也是觉得该与许久未见的亲人朋友于中秋谈谈情、叙叙旧了。
高铁十分迅速,不一会儿就到了车站。顺着告示牌的指引,达翰走出了车站,打车回到老家。
“咚咚咚”。达翰的母亲应声开门,见到孩子,她那眼中流露出五分欢喜、三分欣慰、两分疲倦。片刻呆滞后,她赶忙唤达翰坐下休息,又开始准备下午的饭菜。
在饭桌上,一家人谈了许多。有对孩子大学生活的关心唠叨,有对父母忙碌生活的嘘寒问暖。他们的对话略显生疏,却又饱含真情。于闲聊中,达翰听父亲说到汉中汉台近年新建一座湿地公园,让他体验体验,拍几张照,回去以后让同学看看,也让他们来这儿参观参观。
第二天吃完午饭,达翰为相机充满电,决定动身,前去看看父亲所说的“名胜景区”。
这是一座沿着汉江建造的湿地公园,顺着江,行着路,达翰记录下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情……
他首先沿着楼梯下行至江边谷岸,江上东侧是一座南北向的大桥,桥下江水正向西不停奔赴。他也随着江水,向更深处奔赴。
首先出现的,是名为“阳光沙滩”的景区,然而,达翰却没见多少细小的薄沙,而是许多碎石。这让他有点失望,可看到前面来了几个扛着沙袋走来的人,他就明白这里只不过还未完工。他拿出相机,趁着工人倒沙子的瞬间,拍下一张“阳光下的‘金色沙滩’”。
走着走着,达翰到了一片广场,“天汉楼”就在最里面,但由于那是父亲最推荐的,他就把它放在了行程最后。转转悠悠,他发现“汉中市图书馆”,走进去,这里分区多样,有“少年阅览区”“报刊阅览区”“中午图书借阅区”等。他不禁微笑,以前他上学的时候,只能在“新华书店”看书,现在可以到这么大的图书馆来,让他感到家乡是切切实实在变化的。举着相机,他拍下了一张“父教子读书图”。
继续前行,达翰感到越发精神,越发有动力。他踏入一片粉色芦苇地,粉紫色的花穗于微风中摇曳,如同一片红色云雾,而他就是那云层上的飞鸟,翱翔其中。欢欣而又陶醉,他在一位姑娘摆pose自拍时拍下了一张“芦苇荡的观赏者”。
……
太阳正缓缓落下,察觉到光线变黄变暗的达翰不由自主地走向“天汉楼”。从外表看,这座楼虽不及北京故宫那般宏伟庄重,但也和大雁塔差不了几分姿色。稳步登楼而上,达翰才领略到“天汉楼”的独特魅力。落日将光线肆无忌惮地释放,江上的波浪马不停蹄地翻涌滚动,花草树木也“百般红紫斗芳菲”那样竭力展现自己的美丽。藤黄色的日光斜射入波澜起伏的江面,又反射入达翰眼中,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他不禁诵道:夕日将颓却更耀,飞水且去仍不屈。
达翰拿起相机,正要拍摄下这弥足珍贵的画面,可出人意料的是,相机没电了。又焦躁又无奈,他只好打道回府。但就在这时,边上的一个小哥叫住了他,“你相机是不是没电了,需要用我的拍吗?之后我可以把洗好的照片给你。”达翰兴高采烈,加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后拿起相机拍出“永不停息的江与日”。
次日,那位小哥打电话说照片洗好了,约达翰在“天汉楼”见面。如约,他登上楼,等着那人的到来。正望着流动的汉江,达翰听到有人叫他,是那小哥。但不一样的是,小哥给了他两张照片。一张是达翰自己用相机拍的,另一张是小哥用手机拍的。“实在不好意思,我看到你拍照时那惊叹又喜悦的表情,就忍不住想来一张。”看着这张新相片,达翰感触颇深,问道“它是不是还没名字?”“嗯。”“那就叫‘子归江乡图’吧。”欣慰与幸福在心中跳动,达翰似乎有了新的感触:汉水生机未曾灭,汉人热情永相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达翰坐上了回去的高铁,看着窗外云去树移,不禁回想起这一路上的经历……
这是他第一次为家乡拍下诸多照片,不仅是为记录,也是为了呈现;
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被家乡所感动,因为环境在改善,人们在付出;
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到家乡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家乡的风貌,不变的是汉人们的热情与汉中的发展。
捧着手中的相机,达翰似乎明白,它不仅是一个工具、一份热爱,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一份讲好汉中故事,彰显汉人情怀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