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星期三 🌤

望一江碧水,品汉江韵味(二等奖)

发布日期:2024-12-31 16:25:07   浏览量 :196
发布日期:2024-12-31 16:25:07  
196

望一江碧水,品汉江韵味(二等奖)

□勉县武侯中学高二(云)班:李漫妮

□指导老师:陈 妍


悠悠汉水,流淌着千年文明,激荡着时代芳华。立于汉江水旁,望那一江碧水,歌颂这跨越古今的传奇佳话。

三千里汉江,亿万年古水。汉江,亦谓“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其发源于秦岭南麓,大部分穿行于秦巴山地之间,并汇纳秦巴百川,不改东流入海之志,穿越古今。

汉江,从古至今一直滋养着三秦大地,让人们依水而存,使文明伴水而生。

汉江,孕育了生命。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哺乳类及龟类化石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群,发掘了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还有白龙洞、黄龙洞猿人的化石等,滋生出一条人类起源的生命线。汉江至今也哺育着汉水两岸的人民,它是汉民族发展的源头,与汉民族血肉相连,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与“魂”。

汉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接在一起,促使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江与长江、淮河、黄河合称为”江淮河汉”,四者都处在华夏中原的核心地区。其中,汉江是古代大一统必须要控制和得到的关键大江。

汉江,历史云集。于楚地,楚人在汉江流域开创了崭新的天地,汉江滋养下的土地是楚国兴起的核心舞台;于西汉,汉高祖称帝于此,并苦心经营,成就了四百年大汉基业;于三国,先帝刘备在此地受禅,诸葛亮在此北伐……还有在一九五一年,曾泽生率领五十军在抗美援朝中用血肉之躯防守汉江……这些都与汉江血脉相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汉江文化。

汉江,也是古人才情创作的寄居所。

有《诗经·周南·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楚辞·九章》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孟子·滕公文下》中“水游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王维的《汉江临泛》中“江流天地无,山色有无中”,杜甫的《汉江》中“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沧海桑田,万古如斯。汉江,作为一个重要的水利枢纽,千百年来,其以水纽带,连接起一处处锦绣山河,为沿岸带来丰富的物产资源,使百业兴盛,促南北交融。

古时,汉水沟通了楚国与秦国。如今,人们围绕汉江也展开了工程建设,例如,“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还有“引汉济渭工程”,其连通汉江和渭河两大水系,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由此观之,汉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汉江也造就了独特的“汉江精神,”代表着华夏民族文化、精神的集合体。汉江河象征着勤劳,坚韧和奉献,其具有开放性、持久性、变化性、丰富性、和谐性等特征,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和推动力的作用,这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艰苦劳作、开辟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

江水滚滚,文脉悠悠,望一江碧水,颂汉江文化,品汉江韵味,扬汉江精神,让我们在汉江这独特而诗意的景观中共同唱响新时代的“汉江之歌”!

助营销
/ PUSH PRODUCT
传口碑
/ WORD OF MOUTH
树品牌
/ BUILD BRAND
推产品
/ PUSH PRODUCT
翼传媒网
TEL:0916-8818872
邮箱:yuanliuw@qq.com 641362069@qq.com
客服QQ号1:2733041880
客服QQ号2:2256025272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9648号-1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中段